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雷揚
阿根廷政府操縱漢堡價格的拙劣手法,乍聽來叫人忍俊不禁,卻發人深省。一個謊言橫行、信息極度不透明的國家,某些人或許能獲得利益。到頭來,全社會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阿根廷的教訓,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會不會有某些啟示呢?
現任阿根廷總統,克裡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基什內爾。
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國土面積世界第八,小麥、牛肉和大豆產量均居世界前茅。 這曾是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家,早在一次大戰時,就位列全球富國之林,人民生活水準高於加拿大和義大利;其首都的時尚富庶,幾乎同巴黎不相上下。這也是一個倍受民粹政府、惡劣管治困擾的國家,過去的一百年間,從公認的發達國家淪落為公認的發展中國家。
進入新世紀,阿根廷政府又出奇招,在統計數字上大規模、系統性造假。於是乎,所有的經濟數據和價格指標都有了官方和民間兩套: 通脹(民間比官方高出一倍餘)、GDP、財政赤字、匯率,就連麥當勞巨無霸都產生了兩個價格。當制度不能再被市場取信,當所謂官方數據不能再被用作日常經濟決策依據的時候,私營部門被迫尋找替代辦法,大大推高成本,最終全社會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13年2月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聲明,對阿根廷共和國進行公開申斥(censure), 指責阿根廷未能履行其國際義務,向IMF提供準確的經濟增長及通貨膨脹數據。依照IMF規定,申斥是一系列懲罰性措施的第一步;如果阿根廷不能及時糾正問題,懲罰措施將逐步升級,包括禁止IMF向阿根廷提供新貸款。最嚴重的後果,將導致阿根廷喪失IMF成員國資格。
其實,阿根廷政府公然捏造經濟數據,在本國民眾和國際投資者看來,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阿當局自2006年開始,逐步更換了國家統計局(INDEC)局長和高層技術人員, 而新班子也緊隨政府指示,亦步亦趨進行數字摻水。首當其衝的就是通貨膨脹數據(圖一)。隨著通脹數字越發離譜,一切依據通脹進行計算或定價的數據:實際GDP、存貸款利率、匯率,都開始被一一扭曲。
阿根廷通貨膨脹率
阿根廷政府捏造通脹數據的動機眾說紛紜。有觀察家認為,政府的初衷是為了民心和選舉,以免過高的通貨膨脹影響執政黨支持率。也有評論指出,捏造數據是為了減少向持有通脹掛購債券的國際投資者支付利息。根據彭博社統計,阿國政府因使用假數據,“節省”下68億美元的應付利息。不管動機為何,阿根廷通脹高企,而官方統計數據明顯低於價格實際漲幅則是不爭的事實。
民間通脹vs基礎貨幣增長
阿根廷的通脹率為什麼這麼高?簡而言之,當局長期超發貨幣,也就是印錢太多(圖二)。基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和通脹走勢,幾乎是完全一致。而隨著通脹持續高企,國民更傾向於持有外幣,本幣貶值壓力也逐漸增大。貨幣貶值,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又進一步造成未來通脹,同時影響到民眾的通脹預期(圖三)。如此惡性迴圈,生生不息,最後造成在拉美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惡性通貨膨脹。1990年代中葉,巴西的年通脹率曾一度高達6000%。
民間通脹vs貨幣貶值
其實,縱觀各國經驗,如要遏制貨幣超發,壓下高企的通脹,根本上只有兩條措施。第一,實行通脹目標制(inflation targeting), 同時賦予央行獨立性, 要求其通過調節貨幣發行量,穩定物價,避免超發。第二, 禁止央行(通過印鈔)為政府財政赤字買單。因為當局之所以印錢過多,主要是因為要支付日常開銷,填補財政赤字。賦予央行獨立性,禁止政府通過央行印錢給財政開支買單,幾乎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遺憾的是,阿根廷政府完全不願意遵循這些原則。自2001年12月金融危機、主權債務違約後,阿根廷甩掉了近千億美元的國債包袱(占當年GDP近40%),輕裝上陣;再加上匯率巨幅貶值(阿幣比索兌美元匯率在九個月中從1:1狂跌至3.75:1),產業競爭力開始恢復;同時拜大宗商品、尤其是食品價格大幅上升所賜,經濟開始一路走強。
眼看著經濟從危機中複蘇,政府不失時機的擴大開支收攏人心,而造成的赤字,則通過央行轉移支付(印錢支付給政府)買單(圖四)。順便說一句,政府的財政盈餘數據也不為市場信任,刨去央行轉移支付和社保基金結餘,阿國財政赤字已超過GDP的4%, 遠高於官方公佈的2.8%和國際通行的3%警戒線。
阿根廷政府財政結餘
讀者或許要問,政府如何公然撒謊,將通脹率壓低一多半呢?最常用的一招是價格管制,比如強令麥當勞,巨無霸漢堡(Big Mac)的價格不得超過22比索。這樣,在統計通脹時,快餐的漲幅就永遠停留在低位。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阿根廷的麥當勞從來不在菜單上寫上巨無霸的價格。如果顧客要點單,營業員會客氣的說:“請稍等,馬上好”,可這一等往往就是兩、三個小時。如果您不想等太久,那就請付33比索購買Triple Mac(只比Big Mac多幾片洋蔥或生菜;但因名稱不同,不在政府管制之列)。22比索的巨無霸看到吃不到,久而久之就成了公開的秘密。
當然,政府還可以調整CPI籃子權重,或者將質次價低的商品當作代表性商品價格加入CPI統計。再加上一點做假數的厚臉皮,日積月累,官方和民間通脹的差異,也就越來越明顯。
阿根廷人並不傻。當政府上調養老金、或是和國有企業工人進行工資談判的時候,都會先按官方通脹提出10%左右的漲幅,而老百姓照例是上街抗議一番,最後政府宣佈體察民情,把漲幅提升至約25%。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可民眾拿到工資之後,如何投資又成了難題。銀行儲蓄利率按照10%的官方通脹核定,一般處於15-16%的水準,卻遠遠低於民間估計的通脹率。自然而然的,百姓領了工資後會去換成外匯,美金為王。
按照自由市場原則,如果市場上對美金的需求高漲,而美金的供給不足(誰願意提供美金、換回不斷貶值、且實際利率為負數的比索呢?),則美金的價格必然大幅上升(比索大幅貶值)。而阿政府出於金融穩定等種種考慮,只願讓比索小幅度、循序漸進貶值,結果造成比索官價比均衡價值大幅高估,人民賣出比索買入美元的熱情有增無減。作為應對,政府不得不施行外匯管制,限購美元,比索黑市應運而生(圖五)。這樣一來,官方匯率和官價漢堡一樣,成了看到吃不到的玩意。
阿根廷比索兌美元
阿根廷政府如此倒行逆施的財經政策,導致民間社會對政府政策,乃至國內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信賴,幾乎完全崩潰。自2007年起,私營部門的海外資產逐年大幅遞增,少則增加5、60億,多則200多億(幾乎相當於GDP的10%), 直到2012年政府實行極其嚴厲的外匯管制措施,海外資產積累才大幅減少。於此同時, 為了應付大量美元需求,政府外匯儲備往往很難增長,2011和2012年更是連續兩年出現下降(圖六)。難怪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感嘆說,阿根廷人並不窮,他們與繁榮富裕的距離,僅僅是一個好政府之遙(Argentina is one GOod government away from prosperity)。
阿根廷政府及民間海外資產
阿根廷的故事,尤其是政府操縱漢堡價格的拙劣手法,乍聽起來叫人忍俊不禁,但是卻極其發人深省。當作假說謊成為一種習慣,當政府無法準確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信息,民間社會不得不以高昂的成本獲取基本數據,不得不將財產換成外匯以尋求安定和保障。雖然阿根廷名義上仍是個市場經濟國家,但信息透明、對稱,這一市場交易最重要的支柱,已幾乎蕩然無存。一個謊言橫行、而信息極度不透明的國家,某些人或許能獲得利益,但到頭來,全社會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阿根廷的教訓,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會不會有某些啟示呢?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