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貧窮似乎已經不再是中學輟學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據《媒體交流服務社》報導,專家表示,有越來越多青少年對教育缺乏興趣,這是在全國各地都出現的現象。
日前一項由美洲發展銀行(IDB)針對8個拉丁美洲國家的13至15歲青少年所進行的調查顯示,「缺乏興趣」是年輕人離開學校的主要原因。
「畢業21」(Graduate XXI)是IDB為避免拉丁美洲高中中輟率的一項計畫;根據該計畫,拉丁美洲每2名學生中,就有1人未讀完中學。
阿根廷教育部曾設下目標,要保障所有學生都能讀完中學。據統計,在2001至2010間,中學入學率提高了8%。但學校出席率和中輟率仍舊是一大挑戰。
據有關當局,有89%的12至17歲青少年就讀中學。但是最新數據顯示,其中許多人無法準時畢業。IPS向阿根廷政府詢問準確數據為何,但卻未得到答覆。
學生組成多元 舊教學不管用
今年稍早,由「西葡語系美洲科學暨科技教育聯合會」(Ibero Ameri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sortium, ISTEC)出版的一項研究指出,興趣不足已取代經濟困難,成為青少年中輟的主因。該報告提到,有30%的中學中輟生來自中等或上層階級家庭。
該研究是由ISTEC和國際教育計畫組織(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IIEP)進行設計,並由拉丁美洲教育趨勢資訊制度(Information System on Educational Trends in Latin America,SITEAL)在拉丁美洲18個國家進行研究。最後由阿根廷專家托藍佐斯(Lilia Toranzos)和洛培茲(Norberto López)進行統合。稍早出版的是包含阿根廷在內6個國家的調查結果摘要。
「這個數據讓我們嚇了一大跳,因為我們對於過去的論述太過習慣,認為離開學校的主要原因是與社經因素、進入勞動市場或青少年懷孕等相關。但這個研究結果表示,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教育這件事。」托藍佐斯表示。
「在過去,孩子們輟學的原因和學校教什麼沒有關係,而是和他們家庭本身有關。」她表示。但是,她補充道,調查中發現的新原因顯示,學校並未提供年輕人所需的內容。
托藍佐斯指出,過去幾十年來,越來越多青少年得以進入中學,讓中學生的組成變得比過去更複雜,這對教師們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同樣的舊教學模式就算已經沒有用了,還是不斷被沿用。」她表示。
「40年前,能夠進入中學就讀的人背景雷同,這群都會中產階級學生也就是課程設計的目標。」她表示:「現在學生的組成有很大分歧,來自不同家庭背景,興趣各有不同,但是學校仍舊以為學生和過去一樣,是相似的整體。」
「學校是個冷酷的地方」
托藍佐斯表示,面對學生背景多元化的新潮流,許多教師相信正確的回應方式是「提高標準,因為這樣他們就能夠維持學校或教師本身的優勢。他們並沒有思考到,如果有半數學生無法達到目標,那這個策略一定不管用。」
種子基金會(Fundación Cimientos)執行長卡凡納(Agustina Cavanagh)也同意這種說法。她所經營的組織與來自貧窮家庭的青少年合作,提供不同種類的援助,當中包括提供本來會中輟學生獎學金。
「他們的確有註冊入學,但是他們很難留在學校裡。」她表示:「他們進入中學時,已經落後了,而學校給的挑戰又太大了。他們覺得自己孤立無助,被當後不斷重修,後來挫折感太大,因此開始翹課。他們看不到有什麼留在學校讀書的理由。」
「在1950年,只有10%青少年上中學,今日則是有90%或95%。」卡凡納表示:「但是這個巨大的躍進並未伴隨著教學方式的改進;目前的教學方式仍舊無法讓學生擁有學習動機,這是何以為什麼那麼多兒童認為他們在教室外能做到的事,遠比坐在教室裡來得多。」
「課程的內容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他們說,他們想要學習;但是他們所形容的學校是個冷酷的地方,不歡迎他們。重點是,雖然做了許多努力,有些學校得到的資金很少,那些學校剛好就是需求最迫切學生上的學校。」
種子基金會的專家與年輕人合作,探討究竟那些事物會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還有那些事情阻礙了他們學習。「對他們來說,參與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但是他們表示,教師並不希望學生常常舉手發問,因為那會讓教學變得更為複雜。」 卡凡納表示。
貧窮不再是蹺課主因
過早成為父母仍舊是青少年中輟的主要原因。在SITEAL的研究中,這個議題被歸類為「家務」問題,因為青少年必須要中輟,以進行家務,還有照顧年幼弟妹及家中長輩。
在SITEAL的研究中,因為這些家務問題中輟的學生有10%,其中有97%是女孩。此外,有20%年輕人中輟以進入職場工作,其中有70%是男性。
但橫跨所有社經光譜,有31%學生表示,他們中輟是因為缺乏動機和興趣。事實上,這是排名第一的中輟原因。
卡凡納表示,教師一直期待會有與現在不同的學生進入班級。「教師很難理解,學生家庭的教育背景差別很大,許多人來自貧窮家庭,父母根本沒有讀過中學,根本不理解中學到底是什麼。」
2009年,費南德茲領導的中央偏左政府推動一項普及兒童津貼,發放津貼予失業或是打臨時工的父母、家庭主婦、孕婦以及任何年齡的身心障礙人士。
這筆津貼是18歲以下的兒童,每個月可以得到340披索(約新台幣1,850元),在6月將提高為460披索(約新台幣2,600元);如果兒童沒有上學、注射疫苗、接受健康檢查,就會被取消。在有4,100萬人口的阿根廷,有超過330萬個兒童和青少年的家庭獲得這份津貼。
另一個讓年輕人留在學校的強烈動機實施於2010年,當時開始實施中學數位化學習方案(Programa Conectar Igualdad)。到目前為止,該計畫已經送250萬台筆電給阿根廷公立中學學生。如果順利畢業的話,學生就能保留筆電;但如果輟學,就需把電腦繳回。
然而,就算實施了這些措施,阿根廷的中輟率仍舊非常高。
專家表示,阿根廷所面臨的挑戰在於,要讓學校課程變得更有趣、更吸引人,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學校課程和生活毫不相關、無趣、毫無意義。「家庭收入多少已不足以用來解釋這個問題。」卡凡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