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興起基建熱破解發展瓶頸

  在玻利維亞、阿根廷、秘魯等國家旅行,經常能看見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近來,基礎設施建設在拉美地區迅速升溫。墨西哥新當選總統培尼亞‧涅托最近宣布,將于12月1日上任後,頒布實施2013年—2018年國家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對全國大約1.8萬公裏的陸路網和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現代化改造。此前,巴西推出了總額665億美元的交通設施投資計劃,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也加快了招攬國際資本的步伐,以開鑿一條耗資300億美元、能與巴拿馬運河“分庭抗禮”的尼加拉瓜大運河。

  從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1—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看,拉美地區宏觀經濟環境不斷改善,但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明顯的改觀,其中秘魯、烏拉圭、蘇裏南等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排名還在倒數之列。落後的基礎設施不僅難以滿足本地區大幅增長的人員和商品流動需求,也成為嚴重制約拉美國家綜合競爭力提升的“短板”。

  以物流基礎設施為例,巴西國內的瀝青公路僅佔全國公路總長度的12%,智利佔21%,阿根廷31%,委內瑞拉37%,秘魯14%……這與歐洲95%的比例相去甚遠。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拉美大中型城市周邊公路交通網較為發達,但鄉村地區道路依然崎嶇難行。盡管各國近年來對交通的財政投入持續增加,但大多僅限于公路運輸部門,因為高達91%的貨物流動依賴公路運輸,而對港口、輕軌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幾乎沒有增長。

  總部設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拉美發展管理中心指出,拉美國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債務危機後,紛紛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和經濟結構性改革,並大幅削減公共投資。直到2007年,政府才逐步將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恢復至國內生產總值2%的水平,盡管如此,這一數字尚不及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投資不足嚴重妨礙了各國改善基礎設施的努力。  

  從整體上看,拉美國家的公共財政狀況基于近10年的“經濟紅利”大幅改觀,但受制于體制運行不完善、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和一體化進程緩慢等因素,普遍出現“宣布政策易、執行落實難”的現象。據拉美經委會估算,為填補當前缺口、滿足經濟增長需求,拉美地區此後8年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比例須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2%,其中2.7%用于擴大建設,2.5%用于設施維護。美洲開發銀行已敦促各國減少政府包辦,適時擴大引進私人部門或外資參與力度,增加社會集資、產業基金募股等多邊融資方式,以廣開渠道,更有效地破解基礎設施陳舊帶來的發展“瓶頸”。

  對于眼下拉美地區興起的這股基建投資熱潮,多數經濟分析師認為,這或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政府拉動整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化解外部危機衝擊、刺激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從長遠來看,本輪大規模基建投資還將顯現“乘數效應”,可帶來數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將增強拉美國家在全球的競爭力。(記者 鄒志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