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ABC的女總統們

《南德早報》負責西班牙與拉丁美洲政治新聞編輯的賽巴斯提安.修普(Sebastian Schoepp)在《孤寂的盡頭: 全世界能向拉丁美洲學到什麼?》一書中指出: 「千禧年以來的政治進步推手通常是1970及80年代受到迫害、從酷刑監獄存活下來的人:智利的蜜雪兒•巴切萊(Michelle Bachelet)、巴西的迪爾瑪.羅賽芙(Dilma Roussef)與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阿根廷的聶士多.柯什內爾(Nestor Kirchner)與克麗斯蒂娜•費南德茲(Cristina Fernandez)夫婦,以及烏拉圭的荷西.穆吉卡(Jose Mujica),他們都是曾經受到迫害的當事人,或是其親近人士。」更難得的是巴切萊女士於3月11日第二次就任智利總統後形成南美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國同時均由女性擔任國家領導人,現按ABC順序介紹如下。

民粹女王 光環失色

2003年5月25日柯什內爾成就職成為阿根廷首位左派總統,「第一夫人」克麗斯蒂娜也於2007年贏得大選,同年12月10日就職,將於2015年12月10日任滿。

國際金融劣等生

柯什內爾能在全國政壇崛起相當程度得利於2001年底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德拉魯(Fernando De la Rúa)政府宣佈停止償還總計約1,000億美元的到期外債後,阿根廷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倒債」危機,導致兩週內出現五位總統的紀錄。阿根廷政府於2005年和2010年兩次對違約債務進行重組,約92%的債權人接受重組方案,因此爭取到恢復經濟運作的喘息機會。

未料2012年10月2日阿根廷「自由號」教學護衛艦卻在迦納特馬港遭扣壓,理由是NML公司持美國法院判決書透過迦納商業法庭查扣該艦,以此要求阿根廷償還違約債務。2013年3月阿方雖提出重組方案,但遭NML和Aurelius等債權人拒絕,並要求阿方一次性現款支付積欠的違約債務,全案至今懸而未決。

民粹媲美查維茲

柯什內爾夫婦和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交情匪淺,去年3月7日費南德茲曾置國內數萬人示威抗議於不顧,逕赴委國參加查維茲的葬禮。她本人最惡名昭彰的民粹經濟政策為2012年4月宣佈將西班牙雷普索爾石油公司(Repsol)旗下YPF石油公司51%的股份收歸國有,理由是該公司「奉行的政策是掠奪。」《金融時報》對該事件提出相當中肯的警告:「如果阿根廷就如此對待其最大的外國投資者,那麼它就得獨自跳探戈。」她的民粹經濟政策也導致和同屬「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巴西齟齬不斷,和烏拉圭之間的造紙廠風波更導致烏國總統批評「她不只是政客,而且還頑固。」難怪有人將她統治下的阿根廷戲稱為「阿根瑞拉」(Argenzuela= Argentina + Venezuela)。

貪腐到「一蠢再蠢」

2013年5月費南德茲提出「特赦逃稅者」法案,這是她任內第2個類似法案。主要目的在赦免所有逃稅者的罪行且不論情節輕重,原因是大部份的逃稅大戶都是總統家族的親朋好友。除罪化之後的大量美元如存入中央銀行可以購買兩種產品:一是和房地產或建築業相關的物資,另一是國營石油公司(YPF)的三年債券。《紐約時報》一篇題為「一蠢再蠢」(Dumb and Dumber)的文章強烈抨擊該法案所傳達的信息就是:「你會因逃稅而受到獎賞。」難怪連阿根廷籍的天主教教宗方濟都曾多次公開譴責總統伉儷假借扶貧名義中飽私囊。今年2月15日出刊的《經濟學人》以「阿根廷寓言」(The parable of Argentina)為封面標題,內文詳述1914~2014年間如何成為阿國的「衰敗世紀」(A century of decline),主要原因包括官員貪腐和諸多國家領導人均屬「經濟文盲的民粹者」(economically illiterate populist)。從費南德茲總統的政績觀之所言不虛。

奮力拼博 爭取連任

巴西現任女總統羅賽芙於2011年1月1日就職,2015 年1月1日任滿。她一上任就於4月份當選《時代》(Time)週刊的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士,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為她撰寫的賀詞指出,「巴西新任總統是勇敢的鬥士,她敢於對抗前軍政府獨裁統治,她致力於為發展、社會均等和婦女權力建立更民主的方案。」

脫貧功不可沒

「扶貧」是巴西前總統盧拉執政8年最引以為傲的政績之一。2003年至2009年間該國中產階級增加近3千萬,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37%增至50%,巴西政府預估至今年將增至56%,但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卻迫不及待地在去年7月扮演抗議活動的主角。《華爾街日報》認為「抗議活動代表了巴西新中產階級的某種『覺醒』…巴西的中產階級正要求巴西的政治階層為其所作所為承擔起更大責任。」《紐約時報》社論認為「左派執政黨的承諾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仍有具大的落差。」美國威爾遜中心巴西研究所所長索特羅(Paulo Sotero)認為,這些中產階級「是20年民主制度和經濟穩定的受益者,當初他們接受了國家領導人鼓吹更繁榮更平等的『巴西夢』願景,如今他們在說,是開始兌現這一承諾的時候了。」難怪羅塞芙本人也坦承走上街頭的人有權要求更多的權利。

拒赴華府國事訪問

2012年4月10日歐巴馬總統雖在白宮會見羅賽芙,但並非最高等級的「國事訪問」(state visit)。由於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墨西哥總統卡德隆(Felipe Calderón)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分別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到華府「國是訪問」,歐巴馬更在2010年表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難怪普立茲獎得主歐本海默(Andrés Oppenheimer)在《邁阿密前鋒報》(The Miami Herald)抱不平地指出「美國應該像對待印度般對待巴西」。

巴西好不容易爭取到去年10月間華府的「國事訪問」卻因監聽風波橫生枝節。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前雇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外洩的文件,美國曾對巴西進行監聽,因此羅塞芙成為強烈反對美國監聽的外國領導人之一。稍後,又傳出 NSA曾監控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的電腦網路資料。結果羅塞芙斷然取消赴美「國事訪問」,充份展現「鐵娘子」的性格。

積極爭取連任

羅賽芙上任3年來幫助2200萬人脫離赤貧,這些民眾將成為羅賽芙競選連任的支持者。根據去年11月進行的民調,羅賽芙在月入低於巴西幣1,356元的受訪者中支持率為52%,但在月入33,900元以上者的支持率卻為零。假如維持此一趨勢,10月總統大選羅賽芙的得票率可達42%。

去年3月羅賽芙在梵蒂岡會見新教宗方濟後對阿根廷記者說,你們阿根廷人出了一位偉大的教宗值得祝賀,但回到家後我們總說,「儘管教宗是阿根廷人,但上帝可是巴西人。」話雖戲謔,卻反應巴西人骨子裡的大國心態。但想成為全球性的強權恐需有所調整。以今年2月起委內瑞拉爆發的反政府示威導致至少多人喪生的慘劇為例,羅賽芙認為屬於該國內政不應干涉,但對照於她對烏克蘭當局對示威者動武的嚴厲批評似有雙重標準。

單親媽媽 再展風華

曾於2006 ~ 2010年擔任智利總統的巴切萊,將於3 月 11 日再次就職,任期至2018年。巴切萊1951年9月29日出生於軍人家庭,其父是忠於社會黨阿燕德政府的空軍准將,母親是人類學家。1973年軍事政變後其父因拒絕合作以「叛國罪」入獄,後遭酷刑致死終年51歲。

巴切萊在大學醫學系就讀期間,非但品學兼優且為學生運動領袖。1975年1月雖和母親一起下獄,但因軍方人士協助逃離並展開長達5年的流亡生活,1979年學成回國後不到10年成為全國知名的外科及流行病專家。1990年文人政府上臺,巴切萊以第一名成績自「國家戰略及政策研究院」(ANEPE)軍事研習班畢業,因此得於1998年赴華府美洲國防學院(Inter-American Defense College)進修。學成返國後先後擔任過3位國防部長的顧問,2002年1月被任命為拉美第一位女性國防部長,她自我期許成為「軍文雙方的橋樑。」。

2006年3月11日巴切萊就職成為智利第一位女性民選總統,就在任期屆滿前兩個月智利財政部長在巴切萊見證下簽約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第31個也是南美洲第1個會員國。近25年來智利的貧窮率從46%降至14%,被OECD列為拉美表現最優國家。巴切萊於2010年3月11日卸任後旋即於同年9月14日出任聯合國婦女權能署執行長,直到2013年3月15日因回國準備參選而辭職。

拉美發展典範

近年來智利在政治和經濟發展均居拉美之冠,即使從全球範圍看也算名列前茅。舉例如下: 經濟自由度全球排名第7,國際透明組織的貪腐印象指數(CPI)全球排名22,世界經濟論壇的貿易促進14。正因諸多優勢成為國際經貿寵兒,智利不僅於2003年和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更於2006年成為拉美第一個和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2005年5月28日,智利與汶萊、紐西蘭和新加坡協議發起「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PTT),2012年和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成立「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

今年1月28-30日「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CELAC)在古巴舉行峰會,巴切萊以下任總統身份獲邀參加,期間她獲得「太平洋聯盟」另三個會員國之保證,未來不得以親美及對抗拉美大西洋國家為目標,亦即不可將拉美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由此可見她有主導拉美外交走向的企圖。

綜觀上述,阿根廷的費南德茲總統像是即將謝幕的貝隆(Eva Perón),羅賽芙可能以技術官僚贏得連任,巴切萊或許將成為南美洲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

原文來自︰The Glocal

The Glocal 是全球華文社區的國際新聞綜合評論網站,由Roundtable 的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管理,受香港政策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支持。作為《國際關係研究月刊》的延伸發展,the Glocal 以網上雜誌形式,由香港、澳門、台灣、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等不同地域的評論員,專門探討國際政治、外交、文化生活等不同領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