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阿根廷之殤

《經濟學人》

  一個世紀以前,英國著名的哈羅德百貨決定拓展海外市場時,首選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因為1914年的阿根廷正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頭,在此前的四十年裡,其經濟增長率不輸美國,人均GDP甚至超過西歐諸強。彼時,阿根廷更以肥沃的農田、宜人的氣候、新型民主制度及高素質國民傲視群雄。世界各地移民紛至沓來,以至於移民們很難在阿根廷及美國加州間進行取捨。

  如今,阿根廷仍以迷人的草原風光和超一流的足球吸引全世界目光,但整體國力已難比當年。1998年哈羅德百貨關閉了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分店,2014年阿根廷則再次成為新興市場的危機中心。當今的阿根廷再無實力叫板德國、法國等西歐諸強,甚至比不上智利、烏拉圭等曾經的窮鄰居。在教育方面,阿根廷更是遠遠落後於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大國。

  作為拉美地區少有的單一民族國家,阿根廷經歷的一個世紀的由盛及衰實屬罕見,究其原因,體制過於脆弱、政客的閉關自守及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少數資源和拒絕面對現實是根本之患。當然,阿根廷的國運也頗為不濟——20世紀初,阿根廷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將其推上繁榮發展之路,卻遭遇兩次大戰間全球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的狙擊。與此同時,阿根廷又過分依賴對英貿易,因此戰後經濟一蹶不振;時值20世紀末,欲東山再起的阿根廷贊成華盛頓共識提出的市場開放及私有化政策,並將本國貨幣比索與美元掛鉤,卻因此在2001年危機中一敗塗地,從此該國上下均對自由化改革“談色變”,政府的保護主義意識因而加劇。

  1914年促使阿根廷崛起的資源類商品如今已成為其發展魔咒。當年,這個國家是各種新技術的先行者,比如廣泛採用肉類冷藏技術以便於出口,但它從不考慮如何增加出口食品的附加值。20世紀初的貝隆政府建立了封閉的經濟模式以保護低效行業,到了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以至破壞了南美共同市場;現任總統克裡斯蒂娜·費爾南德斯仍沿襲保護主義策略,不僅加徵進口關稅,更對出口農產品徵稅。而與同為資源大國的澳大利亞不同,阿根廷並未建立有效的財富分配機制,且過分看重快速療法醫治本國經濟頑疾,而非正視現實。

  其實,即使是發達地區對經濟危機也無免疫力,而整個新興市場面臨的問題與阿根廷不謀而合:繁榮是否可以持續下去?太多的資源出口國像阿根廷一樣僅有豐富的資源,而無強有力的體制。這樣,一旦全球資源需求減弱,這些資源出口大國的體制問題便會浮出水面,並面臨與阿根廷類似的境遇。

  相信阿根廷之殤一定會成為明智政府的可鑒樣本,而其最大的參考價值就在於:未來的發展之路往往會陷入已有的困局。(石璐)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

Leave a Reply